程志宏,别署一钫、长风,号蛰堂,山西岚县人。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,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,《青少年书法》特约编辑,中国书协考级中心高级注册教师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,河南书法院特聘书法家。
《雁塔圣教序》的由来
四大名著,
其他的三个你不了解就算了,
但你要不知道《西游记》讲的啥,
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自己的童年了?
《西游记》讲的是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(嗯,我就是说了一句废话,因为主编说了,按字数给稿费)
那么唐玄奘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的时候,后续发生了什么呢?
一起来穿越一下吧。
当时唐代执政的是唐太宗李世民,他为唐僧西游、艰苦取经的事迹所感动。在唐僧回国的当年,命唐僧在长安的弘福寺翻译梵经,并为其所译之《瑜伽师地论》亲自撰赐序文。该文即是《圣教序》。
现在我们看到的《圣教序》的碑有两块,分别是“褚遂良书《雁塔圣教序》碑”和“唐怀仁《集王羲之圣教序》碑”。这两块碑的书法都是被千百年来的书法爱好者当做临摹的范本。
本着“是什么,为什么”好奇心害死猫的态度,我们八卦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两块碑的问题,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恩恩怨怨。
这里面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我们的唐太宗李世民,因为太宗喜欢且推崇王羲之书法。唐太宗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,成功地将王羲之书法地位推向顶峰。王羲之书法统领书坛一千多年间,无人能捍动其书圣地位。
上面我们说了,唐太宗为玄奘所译佛经写了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。而时为太子的李治写了《大唐三藏圣教记》。
贞观二十三年(649)唐太宗病逝。临终前唐太宗把开国元勋、大舅哥长孙无忌和宰相褚遂良找来,要求他俩尽心辅佐李治。
李治继位后,褚遂良与陪伴李治成长的宰相刘洎、马周、崔仁师等都玩不到一块,这几位都吃过褚遂良的苦头,所以李治刚一登基,便在永徽元年(650),借故将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。
永徽三年(652),李治在大慈恩寺建佛塔(即今大雁塔),佛塔前面还要一左一右立两块石碑,左边一块刻唐太宗写的《圣教序》,右边一块刻自己写的《圣教记》。为了显示父子两代皇帝“地位相当”,一块从右往左写,一块从左往右写,形成对称关系。这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局面,显然是喜闻乐见的。
那么这么重要的碑由谁来书写才好呢?
李治思来想去觉得还是由褚遂良写最合适。于是一封诏书褚遂良被调回朝廷!官复原职的褚遂良写下了二碑。这年褚遂良58岁。这就是著名的褚书《雁塔圣教序》。
雁塔圣教序碑
褚遂良《雁塔圣教序》
褚遂良本以为立下功劳,会过上和和美美,颐养天年的生活。可是生活总是那么喜欢开玩笑。
君臣相安无事才一年多,麻烦就找上来了。永徽六年(655),李治要废掉王皇后,立武媚娘为皇后。看过《武则天》或者《武媚娘传奇》的,差不多都了解故事梗概,这里就不多说。
武氏曾为太宗宫女,所以长孙无忌、褚遂良坚决反对李治立她为皇后,褚遂良还在朝廷上与皇上争吵起来。李治却是铁了心要立武后。
武后上位成功、c位出道之后,就开始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政治之路。武后政治手腕狠毒,政局迅即变化。褚遂良流放潭州。当然长孙无忌最后的结局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褚遂良犯了“罪”,按照后世做法,他写的“雁塔碑”应立即毁去,但李治没这样做,褚遂良毕竟是先皇的顾命大臣,多少还得留点情面。
不过,武后到慈恩寺做佛事,每次见到褚遂良所书“雁塔碑”就感到不舒服,这事搁谁谁都不会舒服啊,心想:不把这老头搞下去,我就一天都别想踏实。一定要想办法进一步压制这个死对头,出一口恶气。
她想:呵,褚遂良写字好,还能好过王羲之去?我为啥不找个高人来用王羲之的字来写呢?岂集圣上之作、高僧之经、书圣之字三者于一体,这不就是比褚老头的境界高了几个档么。呵呵,可爱的我也是如此冰雪聪明呢!
长安弘福寺高僧怀仁和尚知道此事后,主动请缨承担此重任。经过怀仁和尚到处搜集、寻觅,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,刻成这块王羲之字体的《圣教序》碑。传说历时25年。这就是《集王羲之圣教序》。
请先登录后报名课程进行学习~
考试开始后,不可中途退出或暂停,确认开始吗?